close

  揣著不少仰慕帶來的失望,以及無知拋出的驚喜,我漸漸得出一條藝文人的通則:有感的作品,不要見作者;無感的成像,去會始作俑者。最初來看《席勒:死神與少女》就是抱著相親的心情,會會「無感」的畫家,只期待主菜(電影),不期望再連絡(理解Egon Schiele)的草率態度來的。

Egon.jpg

  對於Egon Schiele的畫作,我只依稀記得大學課堂談及女同性戀時,展示的女女裸身勾纏畫。完全無感。或許是Egon Schiele的素描不適合在電子裝置展示的緣故。幾年後,我在設計捷克旅遊行程時,找到位於庫倫諾夫的席勒藝術中心(Egon Schiele Art Centrum český Krumlov),網上逛了一下館藏,覺得不適合產品,就又把席勒給忘了。

 

  直到在這部德語電影中,聽到月台的環境音出現捷克語,又隨著俊男美女飾演的席勒一干人來到Krumau (就是現在說的český Krumlov)狂歡作畫,我才想起這個席勒就是那個Egon,過去片段的認知才串聯起來。正是要進到戲院來,關閉手機,脫下成見,全裸待機,才能浸到無感與理解不能的處境裡。

 

  這樣的畫作是色情,還是藝術?畫裸體的未成年少女是猥褻嗎?《席勒:死神與少女》並未以道德辯論處理這些問題,而是貫徹電影本事,從分場呈現出席勒的作畫背景。所以第一場才會是畫妹妹的場景,從沒有經濟能力找專業模特兒,鋪墊克林姆(Klimt)引介女主角Wally Neuzil豋場。

 

  女神出場,畫家的線條與用色大膽起來,我也好像被他們的愛情感染了,看完電影後,非常想一堵原尺寸的死神與少女這幅畫。無論畫家的人品有多差,無論我對他的風格有多冷感,死神與少女背後的故事確實打動我了。或許大歷史背景的動蕩也佔了某些因素,但無論如何,我終於能對Egon Schiele的畫有所感了。

 

  給無所感的藝術一個機會,讀本傳記、看場電影,像受洗那樣浸身其中,你會看見不一樣的信仰。

arrow
arrow

    言畢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